基督是餐桌之主——飲食神學小革命
書籍類別: 實踐神學 / 輔導
出版社: 校園書房出版社
作者: 瑞秋‧史東 (Rachel Marie Stone)
基督是我家之主,也是我家餐桌之主
有時想想,吃飯實在是件麻煩事。勞碌繁忙的工商社會,三五好友揪成飯團的機率只有千百分之一,作個孤獨的美食家似乎還比較容易?其實不然,好像也不太容易。薄薄的薪水,怎支付得起昂貴大餐?少少的時光,怎品味得起珍饈美饌?要有效率的話,現代科技使微波廚房的獨享時光更為可能。或者,貫徹工具人的經濟思維,每天給我吊一桶能量點滴,我就可以用工作轉動世界?!
那位真正捨己的基督可不這麼想,祂比我們都還看重餐桌飲食;若非如此,祂大可創造我們成為仰賴光合作用攝取能量而活。但祂在伊甸園裡就讓地裡長出各種果樹,並對人說「隨意吃」。祂在世上也不吝於吃喝,以致人看祂是「貪食好酒」。甚至祂說:「我的肉真是可吃的,我的血真是可喝的。」祂可沒在打比方,祂是真的想讓我們享用祂自己,也是真的願意藉由祂自己與我們建立關係。
身處飲食意義失落的社會,我們別再無意識地吃喝,而將基督隔絕於餐桌之外。本書重述神創造飲食的意義,作者瑞秋.史東鼓勵我們專注於每個吞嚥中,遇見源於神的喜樂——從聖餐記念主的救恩之樂,到愛宴的團契之樂。不止於靈裡喜樂,本書更希望我們在飲食中運用創意,從選擇當季當地的多樣原始食材,到各式烹飪方式的精妙原理,都可作為感恩敬拜。餐桌就像感恩祭或聖餐的祭台,餐餐都是記念主的聖菜聖飯。
瑞秋.史東(Rachel Marie Stone)有個寫手魂,關心許許多多的議題,舉凡信仰、社會正義、公共衛生、孕產婦健康、飲食、料理、影評等等,也旅居各式各樣的專欄,如《今日基督教》(Christianity Today)中的女性部落格「她釋」(Her. meneutics)、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、《華盛頓郵報》(The Washington Post),以及《書與文化》(Books & Culture)、《投石》(Catapult)、《關聯》(Relevant)、《基督教世紀》(The Christian Century)、《蓬勃》(Flourish)、《赫芬頓郵報》(The Huffington Post)等報章雜誌。
她平時熱衷園藝烘焙等手作,她為《事半功倍料理書》(More-with-Less: A World Community Cookbook, Herald Press, 2016.書名暫譯)編修四十週年紀念版,親手實驗並微調食譜內容,為的就是能於日常使用。她和先生育有二子,平日專心體驗妻子與母親的角色。她的著作《誕生中的盼望》(Birthing Hope: Giving Fear to the Light. IVP, 2018. 書名暫譯),透露出關於母愛及歷經懷孕時的種種焦慮與信仰反省。
推薦序一:飲食男女的吃喝神學/劉幸枝
推薦序二:道成了肉身,食在我們之間/梁柏堅
前言/諾曼.維爾茨巴
導言:飲食的衝突——我們對食物的愛恨情仇
第一章 喜樂飲食
在神的心意裡,我們與食物的關係
第二章 慷慨飲食
服事有需要的人,愛我們的鄰舍
第三章 一同飲食
飲食如何將我們連結在一起
第四章 修復性的飲食
一起吃飯如何帶來醫治
第五章 永續性的飲食
管理全地並作出明智的抉擇
第六章 創意性的飲食
在料理食物中塑造文化
第七章 救贖性的飲食
實際生活裡的最佳準則
延伸閱讀
小組討論指南
致謝
附註
主題索引
食譜索引
經文索引